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最新动态(希望、发现、原理和技术等)在收集阅读大量近期的文献资料后,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综合评述。其中,“综”是指经由作者对阅读质料的整理、综合分析,把许多文献资料的配合看法、实验效果和方法提炼出来,按一定思维法式加以综合、归纳综合的科学思维历程。
“述”是指专门地、深入地、系统地叙述某方面的问题,是在“综”的基础上,按文章的写作法式把它表达出来展示给读者的历程,是一种手段和方法。文献综述是相识已往、展望未来的资料,掌握某一方面知识的良好途径;有助于启发思路,为选题和设计提供线索;有利于提高独立事情能力和科研能力。那么文献综述怎么写?如何选择精品文献? 1什么样的文献是有价值的 形象地说,搜寻文献如同研究者在寻找前人的足迹,以便从他们驻足的地方起步继续前进。不外,只有精品文献才有可能使后人“踩着巨人的肩膀”攀缘。
发现精品的前提,是掌握此类文献的创新特征。我从董辅礽先生那里听到一番与此相关的精炼议论。他认为,能够使博士论文出新的要素有3个,即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资料。由此我明白,那些堪称精品的文献或者是具有独到的思想和视角,或者是缔造和生长了某种分析工具,抑或是蕴含着从其时来看前所未有的信息质料。
仅以康健投资理论为例,美国经济学家Fuchs在他的论文集中,把康健视为经济和社会选择的效果;贝克尔在《家庭经济分析》中明确指出,为了获得良好的康健,住民户和小我私家必须投资;Phelps在专题论文中进一步讨论康健还取决于小我私家行为决议。Grossman则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康健投资问题做出详细的数理分析。这些文献在拓展经济学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水平不等的开创性意义。但凡受过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只要仔细研读这几篇文献,就不难明白如何把康健因素引入人力资本研究。
作为生长中国家的经济学人,只要稍微动动头脑,就能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建设起康健经济学与生长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探寻出与此相关的专题研究路径来。以提供第一手资料为特征的精品文献很可能逾越经济学的规模。
然而,只要这些文献能够提供专题研究所需要的信息,研究者就大可不必拘泥于学科分野。近年来我到场藏区生长研究,因而情不自禁地关注所有与调研地域相关的文献。
在我迄今浏览过的信息性著作中,任乃强先生所著《西康札记》无疑是一篇浓缩了原始资料的经典之作。任先生是一位开创中国近代康藏研究之先河的历史地理学家,这本只有110个页码的32开小册子,也许只能算是他诸多缔造性学术劳动的副产物。
我之所以视之为精品,是因为任先生以自己的见闻,极为凝炼地描画出清末民初调研地域的社会、经济、人文和自然情况特征。这从以下几个例子中即可看出来: 其一,“天主堂垦地”篇不仅涉及康定、沪定和巴塘县(时称巴安县)河谷地带的农地所有权,而且还显示出法国教会势力的扩张:“沪定最肥美富庶之地……其水田殆全由天主教堂收买开垦。
现在每年收租约二千石,除供该县教堂用度外,并供康区各县教堂用度。”“康定现在农业区域……半属喇嘛寺与锅庄,半属于天主堂。
自康定城至榆林宫三十余里之河谷,皆天主堂用银三千余两向明正土司收买,招人领垦者。包垦每亩八圆,垦后照播种数量收租,上土加倍,最上熟土有加至十余倍者。
现已开垦十之五六,尚在招雇垦户。闻巴安教堂垦地尤多。
” 其二,“牛厂娃”一篇是对游牧部落社会的纪录。其中,寥寥数语便匀勒出游牧组织、家庭产业和人力资源特征:“牛厂娃生活大高原中,依牛为命”。
其部落组织为:“数十户为一家,数十家为一村,各有世袭首领以统制之。”各部游牧地域受草场所有权限制:“其地无主权者,任意游牧,水草无禁。
”至于有主权的地域,则是不能随便放牧的:“各村有一定地域,不能互犯,犯则相仇;通常劫其牛马以示罚,他村又必抨击之。或有杀人者,则仇至数世不能解。
”牧民的产业以牲畜为主,“无储蓄,无仓箱,有所需,则负乳酪或驱牛马向都市易之。”就牧民的康健和游牧技术之外的知识状况而言,任先生的形貌既详细又形象:“人与风霜雨雪烈日相习久,体极顽健。
妇人产子即自抱往水边浴之,...…无所谓‘月母子’也。”“牛场娃无理性,好窃小物,悍者为匪,知有官,知支差徭,知不行越界放牧,知完牲税,此外一无所知。” 其三,以多幅短篇形貌差别民族之间、阶级之间、以及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
例如,“名山木匠”、“农业和蛇”与“王剃头”这几篇,纪录了进入川边地域的汉族黎民如何凭借专长武艺营生,又怎样融入少数民族社会。另有系列小我私家案例,讲的是从事种种商业甚至贩卖鸡片的汉族商人。“康定乞丐”和“记沪定张菩萨事”说的是汉族盗抢团伙和骗子的案例。
“陈遐龄之罪恶”和“康定团”两篇,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官员糜烂、土司行贿官员、以及兵敲诈勒索藏族黎民以致任先生一行的案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本札记中的50多个短篇,看似山川风物某人物事件白描,实则以标志性原始质料反映作者的研究思路。
这种差异,就把访谈记载和案例故事区别开来;把鲜活的、富有立体感的民间历史,与那些近年来日渐刻板笼统的大部头地方志区别开来。2005年我曾带队在康藏地域调研,今读任先生的札记,不禁遐想到上述某些社会特征至今还或多或少地留有遗迹。
浏览全篇,更是深切地意会到任先生综合视察事物和细致记载实地调研信息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精品的价值还在于日久弥新。
不外,这一点只能靠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体会。2如何搜索文献 一个研究者必须善于依据既定的研究偏向去搜寻精品文献。以下几条搜寻路径比力常见: 第一,从经济学辞典中找线索。
不少经济学辞典都是延请名家撰写条目而成,那些词条自己就包罗着专题文献综述,条目末尾还列有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例如德国的Gabler Wirtschaftslexikon和英国的The New Palgrave系列辞典即是如此。这类辞典往往过几年就会修订再版一次,以便尽可能把最近的研究结果吸纳进来。以1987年版的帕尔格雷夫生长经济学词典为例,撰写劳动力过剩词条的是Gustav Ranis。
他仅用了8个页码,就极为简练地阐明劳动力过剩和二元经济之间的联系。首先,单刀直入地说明李嘉图如何建设静态劳动力过剩经济模型;其次,展示Lewis、Fei和他自己的动态劳动力过剩经济模型。
最后,在此基础上叙述生长中国家实现整个经济现代化转型的条件。在词条末尾,他只列出4篇文献,揭晓时间最早的是1954年,最晚的是1984年。这几篇文献的作者划分是H . Binsw anger和M. Rosenzweig,J. Fei和G. Ranis,S. Kuznets,以及W. A. Lewis。
从那精悍的文献目录中,熟悉生长经济学的人一眼便可看出,篇篇都是名家名著。对于最初涉足这一领域的经济学人来说,Ranis 创作的词条不啻是茫茫书海中一座熠熠发光的航标。第二,从经济学专业手册(handbook)中找线索。例如,生长经济学手册、康健经济学手册和收入分配手册中的文章,大多是精品,篇尾的文献目录一般也不会遗漏特定专题的经典。
第三,浏览相关专著中的文献综述及目录。此外,还可以阅念书评。这与前两种方法相似,目的都好比是“顺藤摸瓜”,淘汰文献搜寻中的盲目性。第四,借助期刊数据库或图书馆的目录索引,从名刊中寻名作。
我曾有一个博士生,从国家图书馆收藏近50年的几种著名外洋经济学期刊中,搜寻到上百篇康健经济学文献。其中有一篇Arrow于1963年揭晓在《美国经济评论》第53卷上的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服务的福利经济学》(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
这篇论文对经济学的孝敬,在于展现了医疗服务的供求信息差池称和市场失灵。对于我其时领导的“贫困人口康健风险治理研究”课题组,它不仅有广开视野之效,而且还引导我们避开了许多可能遭遇的弯路。
需要注意的是,搜寻期刊文章无疑离不开“关键词”这把钥匙,浏览时最很多多少用几个同义词探查。例如,我们课题组一位成员在寻找药业文献时,用“medicine”上下求索而不得,改用“pharmaceutical'’以及与之词根相同的字或词组搜索,则大获丰收。
第五,请专家先容或借助同事交流获取名家名著信息。这正是借阅前述《西康札记》的路径。
我从四川省社科院的专家那里,获悉任乃强先生的康藏考察成就。于是请经济所图书馆的同志用作者姓名搜寻,很快拿到与任先生相关的馆藏书目,然后从他的几部著作中选取了这一本。
有些学生为收集文献之后用不上而苦恼,感应白费了光阴。其实,寻找对自己有用的文献,犹如“淘尽黄沙始见金”的历程。
这个比喻并纷歧定恰当,这一是因为名著未必都对自己有用;二是因为对自己用处不大的文献,很可能对别人就是“金子”。这里只是试图形象地说明,不支付搜寻、浏览和筛选的价格,就不行能获得期望的信息和知识宝藏。进一步讲,找到启发自己思想或对研究有用的文献,还需要文献识别能力。否则很可能会对有用的信息听而不闻,对亟需的文献视而不见。
然而这种识别能力正是在大量阅读中造就起来的。这好比古玩行当里的“鉴宝”,哪一个“妙手”不是见识过无数的器件,才练就“慧眼识珠”的功力,哪一件宝物未曾履历过千挑万选,才被识货者收入囊中。
此外,与自己需要的精品文献擦肩而过,或者精品得手却还用不上,既可能是因为读者尚未找到联接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红线”,也可能是因为读者还没有把自己的思想碎片串联起来形成思路,因而不大清楚自己需要什么。3文献综述怎么写 这里之所以用“研读”二字来看待文献主要是想强调,学习文献是一个包罗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融会领悟和为我所用诸环节在内的研究阶段。一个研究者在搜集到与自己的专题相关的文献后,肯定首先浏览标题、提要、目录、序言、导言和结语,然后决议是否精读全篇或者某个章节。我认为,对筛选出来的文献、特别是精品文献阅读时最幸亏要点处做上记号,或者将自己的归纳、评论、感想和相关页码,写在附有不干胶的纸条上,粘在读物上充当运动书签,以便做条记或文献综述的时候用。
这如同在深山老林里勘探,边走边留下路标,才不至于迷失回返的旅程。专业文献阅读更多地不是为了享受,而是服务于提取英华和推进研究的目的。对此,念书条记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它并无定式。
针对单篇文献,读者既可写出三言两语的纪要,例如前面临几篇经济学文献的先容;也能凭据小我私家偏好构建提纲,例如对《西康札记》所做的文摘;还可以写成书评,等等。如果文献对自己用处微小,就对那微小的收获加以简短的记载;如果文献令自己茅塞顿开,那就把其中曾经启发小我私家心智的‘钥匙”绘制出来。
无论何种形式的念书条记,都可作为专题文献综述的构件。针对特定领域的多种读物,还可以写作以专题文献研究为特征的念书条记。
例如我们藏区生长研究课题组的一位成员,从几个外文资料库搜寻到大量文献,阅读后选取国际政治与西藏研究的关系这一角度,写出“西藏研究百年”。虽然它并非是任何一个子课题的文献综述,却也使整个课题组受益匪浅。文献综述,可谓通往专题研究的桥梁。
对于此类写作,有的博士生左右为难,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虽在篇首聚集千言万语,但那些综述却与随后展开的专题研究欠缺内在联系。为此,日前我曾求教于赵人伟先生。
他提出,一篇乐成的文献综述,应当足以使读者从中看出作者即将展开的专题研究逻辑。由此我体会到,要做到这一点,至少需要在文献大海里潜泳几个往返,甚至还必须如制作塑像一般,在完成整个专题研究之后再转头雕琢一番。简朴说来,如下几个步骤是必不行少的。
固然,步骤之间的排序并无定数: 首先,通过学习已经收集得手的文献,形成自己的专题分析框架。在这一阶段,最低限度应形成一个大略的提纲,或者制定出门路图,明确自己的研究从那里来到那里去。
其次,沿着提纲的脉络进一步搜寻和学习文献,用新增的信息修正、填补或细化已有的思路,反思以致调整论文题目和所要研究的问题。这一步骤的最低限度,是把学习过的文献分门别类,根据提炼出的问题附加小标题,选择和串联阅读条记,划分填入差别的标题之下。盘算机的使用,无疑为这种写作方式提供了利便。
再次,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领域,说明别人已经完成哪些事情,留下哪些问题。或者说,从现有文献中引申出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即将回覆的问题,叙述处置惩罚的方法。
这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专题文献综述的初稿。当注意到别人未曾涉及,而自己的研究却不能回避的问题时,那就讲明创新的机缘正在来临。
最后,在后续研究历程中阅读增补文献,留下思想记载或随时将所得添加在文献综述中。在完成论文其它部门的写作后,重新审视和修订综述,仅保留那些真正资助过自己思想形成的质料。如此这般,才有可能借助文献综述,展现整个专题研究的分析框架。事实上,搜寻、判别和阅读精品文献都不难,难的是深入思考,罗致文献的营养,将所学知识用于铺设自己的专题研究轨道。
为了克服其中的难题,可以借助团队的智慧和由此而发生的激励。例如,写出提纲式文献简介,向同学、指导教师或课题组陈诉文献学习心得,在交流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固然,如果懒于思考,怯于动笔,那么包罗文献综述在内的整个专题研究,则都无从谈起。
本文来源:华体会体育-www.zajsjf.com
Copyright © 2009-2022 www.zajsjf.com. 华体会体育科技 版权所有 备案号:ICP备79039124号-2